随着中国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以“国强必霸”为代表的论调在国际上不断泛起。这种论调认为,当一个国家强大之后,其各种诉求也必然随之增多,并通过对外行使霸权来获取超额利益。这个逻辑可以解释一些西方大国的行径,但发展起来的中国是否会走这些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宣告:我们“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一、中国不走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
中国绝不走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可以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历史经历及现实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中去寻找答案。
从文化因素上看,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延续性、包容性、开放性,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持“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在坚持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侵略扩张。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文明平等交流,互利合作;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印度洋,足迹远达非洲,但未伤一国民众、未占一寸土地,却与沿途各国进行了友好交往并互赠礼物,留下了许多和谐共处的佳话。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深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伤害。从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与西方国家签署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量土地,对外赔款动辄以亿两白银计算,还被迫割让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二战中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使中国遭受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员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又被西方国家制裁封锁了20多年。这种历史经历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深刻印记,使得中国人民历来同情受剥削受压迫的国际民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自己的生活比较困苦时期到发展起来以后,一直尽力支持援助其他贫困落后地区,在国际社会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秩序。天安门城楼上“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就反映出中国政府和民众坚定反霸的心声。
从现实来看,当前的国际政治文化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凭借实力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像19世纪、20世纪那样依靠实力肆意侵占他国领土、攫取资源、敲诈赔款的事件已经无法重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财富分配与科技进步逐步变得扁平化,大量中等收入国家涌现,其参与国际治理的热情也逐步高涨,这一现实使得强国行使霸权的空间受到压缩。随着国际经贸体系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到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逐步成为一张网状结构上的不同节点,与其他国家产生的利益交织也愈发广泛。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升,但是了解中国的人都很清楚,中国的发展并不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尽快化解国内各层面积存的社会矛盾,是当前的要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在国际市场上大力维护自由贸易体制,争取建立更广泛的朋友圈。中国同绝大多数陆上邻国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协商的态度与海上邻国共同应对海上划界问题;中国积极倡导与其他大国建立以“不冲突不对抗、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已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中国从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更没有夺取其他国家一寸土地。中国还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并始终欢迎其他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可以说,咄咄逼人从来不是中国的传统,国强必霸从来不是我们的选择。中国必将走向强大,当然要坚定维权,但不会谋求霸权。中国崇尚独立自主,但不会独断专行。中国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会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公正的判断,都将坚持在国际法框架下依法行事。
二、称霸与否和国力并无必然联系
一些西方政治学者认为,一旦某些国家走在前面并脱颖而出后,就会产生利用其政治、军事或经济实力,向相对落后地区施加影响并从中牟利,或者与其他强国争夺主导权的冲动,这一链条的延伸自然而然,概莫能外。
从西方历史经验来看,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曾通过殖民掠夺积累原始资本,走的都是“国强必霸”的路子。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先后依靠其实力增长和财富积累踏上了争夺霸权的道路;随后英国用武力占领并统治了地球表面约1/5的土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靠史无前例、绝尘于世的工业实力、金融实力和军事实力,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全球各个角落,组建同盟、渗透入侵、颠覆异己、封锁遏制、干涉内政、扶植傀儡,不断以各类违背国际公约和道义规范的单边主义行动来干涉他国内政,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少数西方国家尤其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眼里,这一切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他们也会想当然的认为,其他国家强大之后,必然也会像其一样选择争霸。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试图阻止其他国家的发展对其带来的冲击,甚至连正常的公平竞争都难以接受。他们不断利用自己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制造各种以己度人、似是而非的论调,对这些快速发展的国家发起舆论攻势,大肆渲染、描绘甚至想象其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及可怕后果,其根本目的是试图激发起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的警觉和担心,从而与之一道共同对这些国家施加压力,进而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但是,从理论上说,称霸与否和国力并无必然联系,而是取决于很多诸如文化传统、社会形态、政府追求、民间思潮、国际格局之类的个性化因素。相对而言,如果一个国家崇尚武力,热衷于通过对外征讨占领土地;或激化的国内冲突难以通过内部改革而化解,转而诉诸对外动武来转移矛盾;或某届政府“攘外”信念坚定、执着于对外扩张;或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失去制约从而转化为对外干涉的动力;或国际体系松散缺乏约束力;或某些国家的邻国羸弱动荡从而刺激这些国家出手取利等等,这些因素容易成为某些国家选择对外称霸的促进力量。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很强大,确实具备了称霸的硬件条件,但如上述的软件条件不具备,这个国家也不一定会称霸。当然,国家实力始终是称霸最基本的制约因素。
从一些国家的历史看,称霸与否和国力的强弱同样没有相关性。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长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未表现出对追求霸权的兴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时国力水平只及美国1/10的日本,却选择去攻击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占领了半个中国后,又偷袭珍珠港,进占东南亚,摧毁了英国的太平洋舰队和法国的殖民地,一时间还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气焰极其嚣张,但最终难免覆灭的命运。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复杂的、曲折的、多变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发展道路模式,一个国家的选择并不一定会为其他国家所沿袭,这已经为诸多事例所证实。只有坚持学习历史经验、积极汲取历史教训,才能不再重犯历史错误,也才能变得更为理性包容。身为霸权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中国深知称霸将是一条死路,将会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国强必霸”论可以休矣。(作者:刘卫东 范梦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