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4月7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信既是社会合作、发展的道德基础,也是个人修身、幸福生活的道德基础。
“信”之德的要义是真实无欺瞒、信守不违约、践行履承诺、重视信声誉。信既是社会合作、发展的道德基础,也是个人修身、幸福生活的道德基础。
中国古人一直以道德为约束,秉持信的价值观念,影响当代,感召后人。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信”的理论,希望通过“信”来维持过渡时期的社会秩序。孔子认为“信”应该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因而提出“信”是立国之本的观点。
在社会生活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立足,可以说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道德要求。子张问孔子如何处世时,孔子告诉他:“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认为,言而有信,得到别人的信任,即使在异族部落也能畅通无阻。言而无信,就是在自己的家乡本土,也难以通行!在孔子看来,“信”是立身处世的前提,是人行事通达的根本。
从个人品德看,孔子认为“信”是做人必备的品格,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孔子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中庸》也说:“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即孔子把“信”看作是做人最基本、最底线的道德人格。孔子还进一步指出:“能行五行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孔子把“信”作为实现“仁”的一个条件。可见孔子把“信”看作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准则之一。
孔子之后,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孟子,也对“信”展开了富有见识的解读和论述。孟子之“信”是人自然的美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法则。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认为“信”是一种自然的美德,这种人自身天然的德行,是个体为人处世的根本。
孟子为了规范人们在社会中的基本的伦理规范提出了著名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孟子并不仅仅把“信”看作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扩而充之,把“信”看作是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在孟子这里,他首次把“诚”与“信”相结合,他说“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虽然当时“诚信”意思还非诚实守信之意,但孟子的对“诚”“信”的组合,为后世诚信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在战国后期的一位集大成者,将法、墨等各家的“信”思想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之中,论述了非常丰富的关于“信”的伦理思想。
作为修身的重要内容,“忠信端憨”同样是荀子所倡导的,他认为信“是仁人之质也”。荀子把“忠信”视为“三德”之一,作为做人的根本。信“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只有讲信用,人才算是取得了做人的资格,否则便成了“禽兽”。荀子认为不讲信用的人是“奸人之雄”,把那些“口言善,身行恶”的人斥之为“国妖”。这些言论充分反映了荀子对不守信用之人的深恶痛绝。“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荀子认为信是行事通达的凭证,自身拥有“信”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立足。这也表明了荀子的观点:信守诺言,才具备做人的资格,然后才能遍行天下。
到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首次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指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董仲舒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信”,至此“五常”观念正式提出,也成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这是“信”第一次取得了与仁、义、礼、智平等、平行的地位。
古人还对“信”作了精辟的界定:“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信”就是信守承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唐初的治国共识是:“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德行礼仪、诚实信用乃是国家执政的大纲。
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大臣萧至忠,曾经与朋友约好某日于街中某处相会。到了那一天,突然下起大雪来,家人都劝他不要赴约了,但是,萧至忠认为:“焉有与人期,畏雪不去?”坚持赴约。在约定地点,立于雪中等待了很长时间,雪下了一尺多厚,那个朋友才来。后来,萧至忠官至宰相,“及登廊庙,居乱后邪臣之间,不失其正。”
到了宋代,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甚至出现了诚信状元王拱辰。天圣八年(1030年),王拱辰到京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被定为状元。然而王拱辰却认为,考试题目刚好做过,被选上状元是侥幸,不想为了当状元而败坏自己的诚信。宋仁宗听后,特别赏识王拱辰的诚实,认为诚信比才华更重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于是把状元又给了王拱辰。在此后的五十五年中,王拱辰以自己诚信正直的品格和惊人的才华,得到百姓和官员们的尊敬。
明清晋商以诚信为经营理念和修身准则,成为自己的无形资产,整个晋商团体代代恪守诚信的生意准则,经商长久取胜,雄踞商界达五个多世纪。梁启超就曾用“晋商笃守信用”来高度赞扬晋商的诚信之道。
不论是清末民初,康梁等维新派以“孝、悌、忠、信”新“四德”,还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都把“信”作为德之重要一项,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被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同时强调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些都体现了对诚信、信用的重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整体性跃迁明显,不仅引起了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而且使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以传统文化为契机,把“信”作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实现价值导向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有着重要意义。
从孔子对“信”的整体构建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的思想内核不断深化。古往今来,信,作为一种社会价值,一直在传承,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