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致仕之后
[纪委监察处]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9日
  查看:
  来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9-09-11 08:00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两鬓斑白的贺知章回到家乡,他看到的是陌生的乡人及熟悉的清波。此时的贺知章已八十六岁。他是浙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状元,当年发奋读书,便是为了能报效国家,未曾想到,离开家乡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贺知章因病困身,落叶归根之念愈烈,他向皇帝上疏,请求回归故土,终如愿以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落笔数行、吟诗数首,未几,安然离世,却为中国人留下了千古不散的一缕乡愁。“乡音无改鬓毛衰”,关于古代官员致仕后的故事,不止贺氏一种,从来精彩纷呈。

  清代名臣魏象枢告老还乡时已六十七岁,他不喜送迎之风,于是乘着一轮月色起程还家,没想到却遭人举报,有人猜忌他几箱行李当是经年搜刮的金银财宝,魏象枢坦坦荡荡,将箱子打开,没想到装满了铁钉。原来,魏象枢深感家乡风大天寒,特地买来准备赠予乡亲们,用以加固房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是那一襟济世情怀。

  致仕为民的好官,几千年来,在九州大地星罗棋布。明代曾任御史的徐恪,在致仕后仍想着如何为乡里谋利。“秋季里来稻谷香,徐都堂告老回家乡。开河修坝除水害,廉让美名立让塘。”徐恪的事迹在悠扬的河阳山歌中世代传唱。

  让人感动的还有身处五代十国乱世的周矩、周羡父子。周矩避乱迁徙,择地安居后,无官身未轻,创筑槎滩、碉石二陂,并规定 “二陂为两乡九都之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 以解民旱涝之忧。其子周羡,致仕还乡后,惦念父亲创槎滩陂之艰难,即用积攒的俸禄增买“田三十六亩、旱地五亩、鱼塘三口、佃人七户”,由此保证了后世修陂的经费来源。爽风浩荡,碧水平缓,江西泰和这一水利工程已流淌千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致仕后将精力用在兴学上的官员很多。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历来重视教育,从中走出的郑榦曾任明代监察御史,七十一岁时还乡,主掌家政十二年,他十分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弘扬优秀家风,赓续悠久家训,尽心培育人才。

  清代福建名臣蔡新,历任工、礼、吏、刑、兵五部尚书,在致仕后,“退老家居,不事矜张,贤声相孚于里族”,他在家乡设置义学,使无力聘请老师的族中子弟得以入学,他购买学田,资助族中参加乡试的贫寒之士,由此深受朝野称颂。

  铁骨岂因年迈弱?愿为家国舍残身!唐朝名将李靖,青年时锐意进取,晚年又知足而退。贞观八年(634年),李靖以足疾辞任,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想任命李靖担任主帅,又恐他身体不许,年逾花甲的李靖闻知后主动请缨,披挂上阵,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唐太宗欲御驾亲征,七十三岁的李靖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行,但随行至相州,终因病重而无法再行进,这才作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靖为大唐江山征战了一生,至死不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不久,李靖溘然逝去,逝世后陪葬昭陵。

  无论是为民造福、兴学助教,还是继续报效国家,古代官员致仕后的这些故事,至今读来,仍觉得温暖。这种心怀苍生的优良传统,也为当代很多优秀的党员干部所践行所弘扬。(安晖 李昊轩)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