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量体裁衣
[纪委监察处]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5日
  查看:
  来源:

古时有两个裁剪衣服的故事,今日听来不无教益。

南北朝时,南齐有个叫张融的人,官至太子中庶子,左长史。张融作《海赋》,文词激扬,著称当时;亦工草书,善谈玄理。明人辑有《张长史集》。齐高帝萧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把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赠给张融。封建时代,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赠人,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赏赐,足见张融当时是何等受宠!据《南齐书》载,齐高帝赠衣时,还写了一道手诏:“今送一通故衣,是我所着,已令裁减,称卿之体。”这几句话用白话说就是:“现在送给你一件旧衣,原是我自己穿过的,已经让人改缝过了,适合你的身材。”

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记载了另一个量体裁衣的故事。北京城里有个成衣匠,系浙江宁波人,裁缝手艺非常高明,官员和大户人家多愿意请他缝制衣服。他给人裁衣量尺寸的时候,不但注意穿衣人的身材,而且对于性情、年龄、相貌等特征,也都加以观察,甚至连何时中举等事,也一一询问。有人感到奇怪,便问他:“你询问这些干什么?难道与做衣服量尺寸有关系?”他说:“当然有关系。仅从衣服长短来讲,少年中举的,难免傲气一些,走路多是挺胸鼓肚,这种人的衣服要前长后短一些,穿上必定合身;那些老年中举的,大多意气消沉,弯腰曲背,他们的衣服就要前短后长一些。胖子的衣服,腰部要肥点,瘦人的衣服应窄点。性情急的人衣服宜短,性情慢些的人衣服宜长……”钱泳在记录了这个故事后评论道:这位成衣匠所以高明,就在于他不仅仅按照身材裁衣,且善于掌握穿衣人的特殊点,并从中体会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荀子?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裁缝的正确认识,来自实践。他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又来自调查研究,来自从实际出发。裁缝在调查研究中,除了认识到事物的共性,还发现了事物的特殊性。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的真切深刻的认识;从实际出发既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又是检验认识的试金石。裁缝不一定读过什么哲学著作,可是他的实践及其积累下的经验,却告诉人们一些朴素的哲学道理。(中国纪检监察报高深)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