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父母在,不远游"后半句是什么?
[纪委监察处]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5日
  查看:
  来源:

“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单拎出来使用,以为孔子此言是在说父母还在就待在家里不要出去。事实上“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游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时,不要远行,就算要去远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这才是孔子的原话。

远游,指的是游学、游宦。无论是出去游学还是去做官,都是要长时间在外的。而在孔子的年代,交通通讯远不能跟当今相比,交通不便,音讯难达。因此,父母健在之时,最好不要远游,一是为了不使父母担忧,二是为了在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哭泣的声音,上前看到一个身挂镰刀、戴着白带的人,孔子便问他是谁又为何而哭。那人回答说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为他的人生有三个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追悔莫及。“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韩诗外传》也有相似记载,只不过丘吾子变为了皋鱼。在这个故事里,丘吾子所说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时远游、回家时父母已去世之“失”。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是年岁,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这是何其悲哀。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顺父母,不给自己留遗憾。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正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所说,“今虽天涯若比邻,然远游者亦必音讯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处。则古今人情,亦不相远。读者于此等处,当体谅古人之心情,并比较今昔社会之不同。不当居今笑古,徒自陷于轻薄。”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